吉林油田自主研發無源磁導向技術
□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
□坨1井精準重入老井眼
中國石油網消息(記者王珊珊)3月10日,吉林油田雙坨子儲氣坨1井封井工程完成一周后,運轉情況良好。坨1井無源磁導向現場試驗的成功實施,創造了運用自主研發無源磁導向技術、精準定位重入老井眼的先例,推動了關鍵核心技術國產化,為解決儲氣庫復雜廢棄井處理探索出一條有效途徑。
雙坨子儲氣庫是吉林省建成的第一座儲氣庫,主要為吉林省天然氣季節調峰及應急保供提供保障。坨1井封井工程由吉林油田組織實施,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承擔磁導向及隨鉆陀螺作業,長城鉆探鉆井三公司承擔鉆井施工作業。
坨1井是吉林油田1963年完鉆的一口復雜廢棄井,完鉆井深2430.54米,油套下深1287.37米,套管以下存在1143米裸眼段,裸眼段鉆穿了兩套建庫目的層,如不能實現有效封井,將影響儲氣庫建庫的密封性和運行安全,導致坨17斷塊無法建庫,損失整個庫容工作氣量的1/5。但該井套管內252米至658米水泥固管,套管鉆修多次失敗無法實施,需要采用打救援井方式,利用無源磁導向技術定位老井眼套管,實現老井眼套管斜處的重入。但這項技術主要依靠進口,使用成本高。
去年年底,吉林油田組織科研人員,先后攻克了無源磁導向及隨鉆陀螺振動等核心技術,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,為坨1井經濟高效封井提供了技術手段。通過現場精心施工管理、精準軌跡設計、精確定位測量和精細定向控制,在井深705.2米處完成碰套管任務,于井深1306米處一次重入裸眼段,軌跡測控精度成功控制在厘米級。